账号登录
欢迎来到赤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官网
联系电话:0476-8282707
产业政策
赤峰市政协副主席、市农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自学
当前,我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已经进入了新阶段,步入了新常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牧业,以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为引领,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现代农牧业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推动力。
一、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长足发展,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满生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农牧业系统干部职工、龙头企业家和广大农牧民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为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牧区经济形势持续向好,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市粮食总产达到100.6亿斤,连续五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蔬菜总产484.5万吨,油料总产17.4万吨,蔬菜总产一直稳居自治区首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9.1万吨、41.3万吨和42.5万吨,均实现稳定增长。优质玉米、设施果菜、规模畜禽、优质饲草等基地建设不断加快。全市主要粮油作物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推广面积926.8万亩;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31.8万亩,其中千亩以上设施小区298个,万亩设施园区7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1677个;节水灌溉人工草地保有面积达到151万亩。此外,全市还涌现出昭乌达肉羊、绒毛、沙棘杏仁、笤帚苗、中草药、马鹿、果品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产业。2016年全市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517元,比上年增加705元,同比增长8%,农村牧区居民收入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二)农村牧区改革深入推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随着农村牧区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龙头企业量质双增,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中坚力量。201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71家,完成销售收入420亿元;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7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家。农牧民合作组织开始进入加工流通环节,成为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2016年全市农牧民合作组织总数达到1.6万家,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45.2%;创建国家级示范社41家、自治区级示范社66家。全市家庭农牧场发展到865个,种养大户发展到10.4万户,越来越多的家庭农牧场和种养大户参与到农畜产品加工销售和休闲旅游等环节,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联动和产业融合。
(三)农牧业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在较高水平。2016年,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农牧业面源污染治理目标,全市深入开展了“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大行动,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提高到35%和31.9%;主要农作物地膜应用面积495万亩,比上年减少63万亩,地膜应用同比减少12%;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3%;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喀喇沁旗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松山区、敖汉旗被认定为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296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32件。全市农畜产品检测总体合格率达到99%,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
(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休闲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近年来,全市农牧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13个重点调度的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企业总数达到252家,2016年园区内加工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22.3亿元。在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方面,全市重点龙头企业通过“股份合作”、“订单合作”、“价格保护”、“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农牧户29万户,占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农牧户总数的41%。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牧区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2016年,全市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到960个,从业人员1.2万人,其中农牧民1.1万人,接待旅游45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6.1亿元。全市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3个,自治区级示范县2个、示范点9个。巴林右旗、敖汉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等6个旗县被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二、认清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明确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目标
“十二五”时期为全市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业融合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但是,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农牧业发展面临产量多、进口多、库存多、价格降的新挑战,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难度加大,农牧业依然是“四化同步”发展的短板,主要表现为: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多而个体规模小,产品大路货多而名优特品牌少;产业发展铺摊子、小而全,不计产品成本;基地建设标准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之间互联互通性不强。从我市近几年农牧业发展的实践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产业界限,努力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进三产深度融合,不仅是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建立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迫切要求,更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重要途径。
“十三五”时期,全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优质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率达到60%;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龙头企业与农牧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比例达到70%;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点4个;建设50个农业生态主题公园,100个农业、草原、沙漠等各类型的休闲农牧场;发展50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2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实现乡村旅游就业3万人,间接就业10万人。
三、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我市农牧业产业化工作要紧紧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工作主线,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
(一)以发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激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活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牧业除了食品供给、原料生产、就业增收等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调节生态、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观光休闲、农耕体验等需求日益增加,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已经成为一种新型产业业态和消费业态。加快发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不仅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拓宽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更是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发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以消费需求引领产业发展,要适应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从满足市场消费需求入手,结合地区和产业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地区优势特色的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活力。
(二)打好草原绿色品牌,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我市草原面积860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距北京最近最美的内蒙古草原。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市的草原资源优势,以草原生态观光游、大漠风光体验游、地质奇观科考游、温泉养生度假游等多种游玩项目为重点,打造草原旅游品牌,借助草原旅游平台,进行特色优质农畜产品的营销推广,以草原旅游带动我市绿色优质农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提高我市绿色优质农畜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三产促二产、二产带一产,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质量效益。
(三)深度发掘历史文化底蕴,丰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式。我市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历史悠久,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2012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成为全国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游牧系统2015年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们要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加大对农牧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以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美丽草原为韵,以生态农牧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推动传统农牧业与历史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创意农产品生产等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近年来,敖汉旗的“荞麦节”、宁城县的“苹果节”、喀喇沁旗的“番茄节”、红山湖的“冬捕节”和克什克腾旗的“草原音乐节”,以及巴林左旗开发的笤帚苗工艺品,都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典型。
(四)完善服务体系建设,营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国家和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农业部把内蒙古自治区列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省区,将会有政策、资金上的支持。全市各级农牧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和自治区文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从产业布局、项目选择、人员培训、宣传推广等多方面,加强对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同时,要推动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向传统农牧业渗透融合,借助信息化力量,通过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业态融合发展方式,营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