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赤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官网

联系电话:0476-8282707

品牌建设

当前位置:首页 >> 协会动态 >> 品牌建设

阿拉善盟:飞播造林添绿“添金”

2017-07-22 14:43|作者:马晓刚|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内蒙古阿拉善盟所在地巴彦浩特城西十几公里处,有一个沙生植物园,这里是名贵药材肉苁蓉的科研示范区。该园接种了不同来源、不同存放年限、不同存放条件和不同处理方法的苁蓉种子。由于苁蓉为依附植物,最好的“伴侣”是梭梭树。记者在这个植物园里看到,一人多高的梭梭林绿意盎然。陪同者不断用铁锹挖出几个接种的苁蓉,有的已经有尺把长,有的却只有两三寸,有的一窝能长出三四棵。

  “这就是在尝试不同的接种方式,还有接种时间和管护办法等。通过对比和实验研究,可以优化接种技术,最终确定最佳种植规程。”陪同者说。

  站在一个沙山上,连片梭梭林一眼望不到边。“国家实施飞播造林几十年来,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当地沙产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当地林业部门对此感触最多。记者了解,在这个示范区里,神舟四号和神舟八号飞船搭载的苁蓉种子,也已经在这里开花结果了。

  记者见到两个当地牧民,胡开竟和马忠强。他们所在的嘎查,已经有120户牧民依托这个植物园种植肉苁蓉。他们俩分别种植了1700亩和2000亩,近几年,每年收入都在20万元到30万元。“没有这么多梭梭树,没有植物园提供技术和帮助,我们仅靠放牧,达到这样的收入,那是不可能的。”马忠强说。

  阿拉善,蒙古语意为五彩斑斓的地方,集中了戈壁、沙漠、草原、森林、湖泊、山峦等地质奇观。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位于该盟的额济纳旗。在该地区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3是沙漠,1/3是戈壁,1/3是荒漠化草原。用当地最流行的一句话说,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这个地区既不是粮仓,也不是牧场,而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记者到达这里时,今年几十万亩的飞播造林(包括补播)任务刚刚结束。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创新了飞播造林工作新模式,首次引进直升机进行飞播作业。直升机具有灵活机动、起降机场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硬化面积20平方米即可)、空域协调自行联络、后勤自行保障等特点。“引进直升机进行飞播作业,将为今后飞播积累经验,并广泛应用于今后的造林工作中。播撒绿带锁黄龙,敢叫大漠换新颜。”阿拉善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说。

  多年来,围绕沙漠治理,阿拉善盟主要在人口相对集中、被三大沙漠包围的盟所在地阿拉善左旗实施。采取“以灌为主、灌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形成了以飞播造林为主,“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相结合的生态治理格局。

  截至“十二五”末,阿左旗总计完成生态治理任务728.15万亩,包括飞播造林466万亩,围栏封育112.8万亩,人工造林149.35万亩。其中,飞播造林面积占治理总面积的64%

  阿左旗飞播造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成了长350公里,宽5-30公里的生态治沙带,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态治沙锁边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东移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危害;二是增加了播区植物种类,提高了植被盖度,削弱了风力,增加了地面粗糙度,减少了输沙量;三是飞播区成林后,林木种子和地上生物明显增加,播区周边环境极大改善,播区农牧民在禁牧后通过管护工资收入、采集种子、开发旅游等收入不断增加。

  尽管进入夏季,还没有有效降雨,但广袤的阿拉善大地到处都是绿色。经过不懈努力,收获的绿色屏障,犹如两条巨龙一般,牢牢阻挡住了与三大沙漠的“握手”。记者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的一片飞播区内看到,花棒、沙拐枣、白沙蒿等沙生植物郁郁葱葱,高高低低铺满大地。杨晓军介绍说,飞播区内灌木林植被由播前的5%-10%提高到30%-40%,植被长势良好,植物种类增多,使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和半固定,局部地区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通过多年努力,飞播的成功已经成为阿左旗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阿左旗已基本形成了以贺兰山水源涵养林、黄河防风固沙林、灌区农田防护林、荒漠森林植被为主的生态型防护林体系框架。截至2014年底,阿左旗已累计完成飞播造林437万亩,封沙育林118万亩,人工造林100多万亩,全旗森林覆盖率达到12.5%

  阿拉善盟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牧民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大力实施沙生植物产业。先后在9个苏木镇启动了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建设工程,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展沙生植物产品研发工作,启动建设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的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还与上海绿地集团、维维集团等35家企业达成合作协议,投入规模达671亿元。

  依托肉苁蓉、锁阳等沙草充足的原料资源,目前培育和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内蒙古金沙苑生态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沙产业生产企业,肉苁蓉、锁阳、甘草和沙地葡萄产业已逐步形成集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加工转化率达到68%。据了解,目前阿拉善盟通过“公司+基地+农牧户”的模式直接和间接从事沙草产业发展的农牧民达1万多人,人均年收入3-5万元,部分牧户达到10-30万元。

责任编辑:刘菁